“区块链技术”助力知识产权保护

2021-10-13

区块链技术以其相对较低的维护成本、更高的透明度、更少的行政负担和抗欺诈能力得到了众多企业和部门的广泛认可和采用。

那么,什么是区块链技术?这种颠覆性技术是否能够应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如专利、版权、商标、工业设计等等?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创建共享数据库的方法,可以记录和跟踪交易和资产。理论上,区块链可用于创建和维护任何数据库或账本,由于没有单一用户管理区块链,因此不存在中央机构。相反,它可以被公众或大型组织广泛访问,这取决于授予的权限。区块链随着每笔交易的更新,用户可以看到特定区块链按照时间排列的所有事务。一旦数据上传并记录在链上,则无法将其删除。

“区块链技术”与知识产权

虽然很难预测区块链技术所有与IP相关的潜在应用,当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在技术和IP相关的知识产权方面有了三个具体的用例。

1.区块链技术有助于知识产权管理以及技术转让的商业化

区块链技术可以为发明者寻找潜在的投资者,同时保护他们的发明。账本可以对发明的特征和目标进行简短的描述,而希望获得更多的关于发明的相关信息的人则必须接受“智能合约”。同时专利持有人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在专利发明之外找到需要相关专有技术和商业机密的用户。

发明者可以公布他们的技术进展,保持发明的最新状态并保证他们操作自由。因此,区块链技术将能够促进知识产权管理。区块链上的出版物可以作为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诉讼的证据。

2.区块链作为知识产权登记处

区块链技术还可以作为一个基于技术的知识产权登记中心,知识产权所有者可以保存其知识产权的哈希数字证书,并使用该平台从使用智能合约的用户那里获得版税。

通常,专利机构和其他监管机构的审批需要等待的时间很长。这种延迟可能会减少许多行业的先行者保有的优势,在某些行业中,专利拥有者必须迅速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发明,并保持领先地位才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通过区块链系统取代中央机构登记系统,将更容易随时随地登记新的知识产权、更新文件以及转让所有权。有了区块链,监管机构将能够以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多的目标。

3.确定创作者身份、所有权证明和创造性作品溯源

区块链可以用来编录和存储原作。通常,作者没有足够科学的方法来编录他们的作品,版权和所有权也很难得以证明。作者很难看到谁在使用他们的作品,第三方也很难知道该向谁申请许可证。作者往往无法阻止侵权行为或成功地将其作品货币化。有了区块链技术,版权不需要注册,就可以自动出现在创建的原始作品当中。

知识产权管理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在区块链上追踪完整的所有权。在从音乐家的作品中获得灵感和盗取灵感之间划一条明确的界线往往是一项挑战。音乐史上臭名昭著的版权案件表明,确定创作者的身份和版权所有权往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区块链可以解决这些系统的缺陷。

通过为作品绑定证实数字真实性的证书,可以帮助第三方识别作品的作者,并帮助知识产权所有者解决侵权问题。目前,知识产权所有者很难保护其知识产权,一旦知识产权作品上传到互联网上,就很难监控其会被用于什么了。

当知识产权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平台进行注册和验证时,作者可以对产品进行跟踪,以确定谁在使用他们的作品。这使知识产权所有者能够识别和制止侵权行为,并使他们的知识产权许可变得更加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块链可以作为一种强制工具。

使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版权注册系统,验证一首新歌是否侵犯了先前注册歌曲的现有知识产权将更加简单。这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检测系统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文字、艺术和音乐。

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小额支付和智能合约许可

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并且在作者或者发明者和用户之间建立直接获得知识产权作品授权的联系。智能合约是一种计算机程序代码,它可以促进、执行和强制执行合约。智能合约的条款是预编好的,减少了执行成本负担,使用智能合约,知识产权许可能够自动执行。

前进之路

这些例子说明了知识产权所有者如何使用区块链平台更好地控制和利用他们的知识产权,并获得公平和有效的报酬。这可能对数字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使这一进程更加透明和高效,减少金融中介机构的参与。

尽管创建一个更有效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货币化系统的想法仍然是较为超前的,但新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应用仍然以惊人的频率出现。

当然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比如区块链技术所需的计算能力、不同区块链技术平台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以及数据所有权、隐私、责任和管辖权等法律问题。

捷径科技集团是国内基于自主区块链底层框架技术开发的高科技创新型公司,长期致力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推动区块链技术赋能实体行业。

捷径科技集团的核心团队拥有多元性、前瞻性、颠覆性的区块链技术创新人才,集团已在大连、北京、深圳、杭州、宁波都建立了分支机构。经过十余年的技术迭代,捷径科技集团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块链底层技术,拥有丰富的新型技术商用化应用实战经验,并在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核心技术参数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